我不断在考虑,为什么从明末清初滥觞,我国科技逐渐过时了。有的学者琢磨注脚,康熙一经对西方科学本领很有兴致,请了西方布道士给他讲西学,实质搜罗天文学、数学、地舆学、动物学、剖解学、音乐,乃至搜罗玄学,光听解说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。是什么光阴呢?学了多历久间呢?早期或者是1670年至1682年间,一经接连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进修西学。期间不谓不早,学的不谓未几,但题目是当时固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致,也学了不少,却并没有让这些常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扬起什么感化,大多是坐而论道、禁中清谈。1708年,清朝当局结构布道士们绘制中国舆图,后用10年期间绘制了科学程度空前的《皇舆全览图》,走在了天下前哨。可是,如此一个紧张效果历久被行动密件保藏内府,社会上根基看不见,没有对经济社会发扬起到什么感化。反倒是列入测绘的西方布道士把材料带回了西方料理宣布,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刻内对我国地舆的清晰要赶上中国人。这表明了一个什么题目呢?即是科学本领必需同社会发扬相纠合,学得再多,束之高阁,只是一种猎奇,只是一种雅兴,乃至看成奇技淫巧,那就不愿够对实际社会爆发感化。 ——摘自习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发言(2014年6月9日)